行業新聞
加快兩化融合 推進軸承業發展
工業化是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和重要載體,信息化是工業化的延伸和發展,是提升工業化的動力。把握工業化與信息化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加快促進兩者融合,有利于增強我國產業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提高發展水平;有利于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我國軸承行業兩化融合現狀
我國軸承行業的一些優勢企業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就已經開始應用信息技術。財務管理、軸承產品CAD和CAPP以及辦公自動化等信息化單元技術業務流程相對簡單,管理流程相對成熟,應用效果容易體現。但是,一些企業卻往往事倍功半,其主要問題是沒有處理好信息化和產業升級的關系,沒有在兩化融合上下工夫。如沒有結合企業重組、流程再造進行信息化技術應用,只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甚至為了趕時髦而信息化;在沒有對企業的信息化進行總體規劃的情況下,單個應用信息化單元技術,形成一個又一個“信息孤島”,難以進行系統集成;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還處于較低層面。
軸承企業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很多還處于辦公自動化、“甩圖板、丟算盤”的低層次,信息化技術未能很好地應用于企業核心業務流程。而且,面對IT廠商眾多、良莠不齊的情況,軸承企業在選擇IT廠商時不夠理性,往往重價格而輕能力和業績,影響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效果。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軸承產品和軸承制造過程還剛剛起步,尚未對軸承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開展深入研究,包括工藝裝備的數字化等工作在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在車床、磨床數控技術應用方面取得較大進步。
軸承行業推進兩化融合的路徑
對于我國軸承行業,要以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為目標,從行業和企業兩個層面推進兩化融合。
從行業層面,有關單位應承擔推進全國軸承企業兩化融合的工作,并主要從調查評估、示范推動、監測服務三個方面進行。
調查評估。通過問卷和現場調查,有關單位了解了軸承行業不同類型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了《全國軸承行業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對企業兩化融合情況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工作,為各級政府科學制定兩化融合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同時為軸承企業正確制定兩化融合發展規劃進行指導。
示范推動。有關部門應積極實施“全國軸承行業兩化融合示范工程”,選擇2家~3家有代表性的企業作為示范企業,率先開展兩化融合工作,并發展、總結、推廣其典型經驗,以推動全行業兩化融合工作;正確引導IT廠商關注軸承企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監測服務。有關部門應全過程對軸承行業各種類型企業的信息化運行情況進行監測,搭建軸承行業兩化融合服務平臺,定期發布行業信息化發展情況報告和信息化工作指導意見,為企業和政府服務。
從企業層面,有關單位應從效益驅動、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和重點突破四個方面推進兩化融合。
效益驅動。兩化融合的內在驅動力、出發點和歸宿是效益。這里所說的效益,包括以客戶滿意度、產品一次合格率、市場響應速度、訂單按期交付率、貨物配送及時率的提高、常規產品生產周期縮短為標志的企業競爭力,包括以利潤增長、生產成本降低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標志的經濟效益,以及以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和總資產社會貢獻率的提高為標志的社會效益。
總體規劃。有關部門應編制涵蓋企業的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新型業態培育和企業技術改造等7個關鍵環節的全面推進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規劃,以全面覆蓋、整體推進、滲透融合和綜合集成作為規劃目標;制定信息化項目、運行維護、信息安全和信息化標準等制度;制定編碼標準,做到產品編碼標準、物料編碼標準和部門編碼標準統一;建立精干的信息化職能部門,配備與企業規模相適應的信息化專職人員;建立門戶網站、內部局域網和數據中心。總體規劃是防止單項業務應用信息技術形成“信息孤島”、實現企業信息系統協同集成的基礎。
分步實施。軸承企業應該按照急用先上的原則,進行產品設計和研發(CAD、CAPP、CAM、CAE等)、生產過程控制和管理(MES)、財務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電子商務、能源管理、辦公自動化系統(OA)以及其他管理等單項業務的信息技術應用。在單項業務信息技術應用上,要注意遵循總體規劃的標準和制度,留有與相關系統的接口,以便于隨后的協同集成,防止形成“信息孤島”;進而,要逐步對單項業務信息化技術進行協同集成,應用企業資源計劃(ERP)、企業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產品數據管理(PDM)等,實現研發與生產、管控、產供銷以及財務和業務銜接等,企業各環節間信息化集成實現數據共享、功能互通、業務協同。
分步實施的Z高層次在于決策支持、市場開拓支持和綜合節能環保方面的深度應用,深度開發企業內、外部信息資源,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水平,增強企業正確決策的能力;整合企業內外部信息資源,使企業內部各關鍵環節高度協同,并與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密切協同,從而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把節能減排績效指標細化分解到各個相關的信息系統,強化各環節的管控,增強企業節能減排能力。
重點突破。企業應積極在信息化的一些“瓶頸”環節力求實現突破,如結合管理創新、流程再造,在實施企業資源計劃方面取得突破;對引進的有關等軟件進行消化、吸收、二次開發,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運動和特性仿真、載荷譜的建立、優化設計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實現有關系統與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集成;推廣集散控制、現場總線控制、敏捷制造等技術,強化生產過程的在線監測、預警和控制;實現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推廣應用統計過程控制(SPC)方法和相應的計算機輔助測量儀,對生產過程實時控制,通過數據信息采集,應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處理,分析判斷生產過程的工序質量,并采取相應措施,把質量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使SPC的推廣范圍達到80%以上。
企業應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研發商品化的軸承CAD、CAPP軟件,實現中小軸承企業CAD、CAPP的商品化采購和應用,推動眾多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軸承制造裝備數字化工作;推動軸承裝備企業應用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制造軸承裝備,包括鍛造設備、熱處理設備、車加工設備、冷輾加工設備、磨加工設備、超精加工設備、裝配設備,以及在線檢測儀、模擬和仿真試驗儀器和設備等,力爭在Ⅰ級、Ⅱ級滾子磨超加工自動生產線應用上實現重大突破。(來源:山東省經信委網站)
我國軸承行業兩化融合現狀
我國軸承行業的一些優勢企業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就已經開始應用信息技術。財務管理、軸承產品CAD和CAPP以及辦公自動化等信息化單元技術業務流程相對簡單,管理流程相對成熟,應用效果容易體現。但是,一些企業卻往往事倍功半,其主要問題是沒有處理好信息化和產業升級的關系,沒有在兩化融合上下工夫。如沒有結合企業重組、流程再造進行信息化技術應用,只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甚至為了趕時髦而信息化;在沒有對企業的信息化進行總體規劃的情況下,單個應用信息化單元技術,形成一個又一個“信息孤島”,難以進行系統集成;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還處于較低層面。
軸承企業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很多還處于辦公自動化、“甩圖板、丟算盤”的低層次,信息化技術未能很好地應用于企業核心業務流程。而且,面對IT廠商眾多、良莠不齊的情況,軸承企業在選擇IT廠商時不夠理性,往往重價格而輕能力和業績,影響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效果。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軸承產品和軸承制造過程還剛剛起步,尚未對軸承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開展深入研究,包括工藝裝備的數字化等工作在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在車床、磨床數控技術應用方面取得較大進步。
軸承行業推進兩化融合的路徑
對于我國軸承行業,要以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為目標,從行業和企業兩個層面推進兩化融合。
從行業層面,有關單位應承擔推進全國軸承企業兩化融合的工作,并主要從調查評估、示范推動、監測服務三個方面進行。
調查評估。通過問卷和現場調查,有關單位了解了軸承行業不同類型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了《全國軸承行業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對企業兩化融合情況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工作,為各級政府科學制定兩化融合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同時為軸承企業正確制定兩化融合發展規劃進行指導。
示范推動。有關部門應積極實施“全國軸承行業兩化融合示范工程”,選擇2家~3家有代表性的企業作為示范企業,率先開展兩化融合工作,并發展、總結、推廣其典型經驗,以推動全行業兩化融合工作;正確引導IT廠商關注軸承企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監測服務。有關部門應全過程對軸承行業各種類型企業的信息化運行情況進行監測,搭建軸承行業兩化融合服務平臺,定期發布行業信息化發展情況報告和信息化工作指導意見,為企業和政府服務。
從企業層面,有關單位應從效益驅動、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和重點突破四個方面推進兩化融合。
效益驅動。兩化融合的內在驅動力、出發點和歸宿是效益。這里所說的效益,包括以客戶滿意度、產品一次合格率、市場響應速度、訂單按期交付率、貨物配送及時率的提高、常規產品生產周期縮短為標志的企業競爭力,包括以利潤增長、生產成本降低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標志的經濟效益,以及以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和總資產社會貢獻率的提高為標志的社會效益。
總體規劃。有關部門應編制涵蓋企業的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新型業態培育和企業技術改造等7個關鍵環節的全面推進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規劃,以全面覆蓋、整體推進、滲透融合和綜合集成作為規劃目標;制定信息化項目、運行維護、信息安全和信息化標準等制度;制定編碼標準,做到產品編碼標準、物料編碼標準和部門編碼標準統一;建立精干的信息化職能部門,配備與企業規模相適應的信息化專職人員;建立門戶網站、內部局域網和數據中心。總體規劃是防止單項業務應用信息技術形成“信息孤島”、實現企業信息系統協同集成的基礎。
分步實施。軸承企業應該按照急用先上的原則,進行產品設計和研發(CAD、CAPP、CAM、CAE等)、生產過程控制和管理(MES)、財務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電子商務、能源管理、辦公自動化系統(OA)以及其他管理等單項業務的信息技術應用。在單項業務信息技術應用上,要注意遵循總體規劃的標準和制度,留有與相關系統的接口,以便于隨后的協同集成,防止形成“信息孤島”;進而,要逐步對單項業務信息化技術進行協同集成,應用企業資源計劃(ERP)、企業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產品數據管理(PDM)等,實現研發與生產、管控、產供銷以及財務和業務銜接等,企業各環節間信息化集成實現數據共享、功能互通、業務協同。
分步實施的Z高層次在于決策支持、市場開拓支持和綜合節能環保方面的深度應用,深度開發企業內、外部信息資源,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水平,增強企業正確決策的能力;整合企業內外部信息資源,使企業內部各關鍵環節高度協同,并與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密切協同,從而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把節能減排績效指標細化分解到各個相關的信息系統,強化各環節的管控,增強企業節能減排能力。
重點突破。企業應積極在信息化的一些“瓶頸”環節力求實現突破,如結合管理創新、流程再造,在實施企業資源計劃方面取得突破;對引進的有關等軟件進行消化、吸收、二次開發,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運動和特性仿真、載荷譜的建立、優化設計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實現有關系統與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集成;推廣集散控制、現場總線控制、敏捷制造等技術,強化生產過程的在線監測、預警和控制;實現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推廣應用統計過程控制(SPC)方法和相應的計算機輔助測量儀,對生產過程實時控制,通過數據信息采集,應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處理,分析判斷生產過程的工序質量,并采取相應措施,把質量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使SPC的推廣范圍達到80%以上。
企業應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研發商品化的軸承CAD、CAPP軟件,實現中小軸承企業CAD、CAPP的商品化采購和應用,推動眾多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軸承制造裝備數字化工作;推動軸承裝備企業應用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制造軸承裝備,包括鍛造設備、熱處理設備、車加工設備、冷輾加工設備、磨加工設備、超精加工設備、裝配設備,以及在線檢測儀、模擬和仿真試驗儀器和設備等,力爭在Ⅰ級、Ⅱ級滾子磨超加工自動生產線應用上實現重大突破。(來源:山東省經信委網站)
發布時間:2010-09-19